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 药代动力学特征怎么写,苯妥英钠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为

药代动力学特征怎么写,苯妥英钠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为

来源:整理 时间:2025-06-30 04:00:19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1,苯妥英钠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为

B,静注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苯妥英钠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为

2,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

就是慢呗。吸收慢。分布比较复杂,简单说因为体液和脂肪分布关系的原因,造成亲脂类药物分布改变,其他应该与成人相似。代谢慢,血药峰值延后(不是所有),半衰期长。排泄慢。回答的是不是不够专业呀?……
a 大剂量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

3,溴磺酞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溴磺酞钠注射进入体内后,主要是与血浆中的白蛋白和α1脂蛋白结合。它的半衰期比较短,只有5.5min,在人体内,如果肝功能正常,一般在45min即可完全清除。溴磺酞钠主要经肝脏分泌进入胆汁,通过粪便排泄。与血浆蛋白结合的BSP到达肝细胞膜表面与蛋白质脱离,单独进入肝细胞内,在细胞内绝大部分与谷胱甘肽结合成结合型BSP,少量呈游离状态,然后通过肝细胞主动运转将BSP排泌到微细胆管。

溴磺酞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4,药代动力学

我们书上写的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等动态过程和药学随血药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时间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药学分支
药代动力学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简称。它用数学方程或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体内吸收、分节、排泄及结构转化等过程的动态规律。过去,由于人们不可在人体直接测定组织中药物的浓度,所以,对全面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有困难,而药代动力学只要通过人的血、尿、唾液、乳汁等易得样品,测定浓度,再借助特定的数学模型就可计算出一系列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掌握某药在体内的动态规律。 药代动力学有助于指导临床上正确地使用各种药物,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5,盐酸伐昔洛韦片的药代动力学

一般特征:伐昔洛韦口服吸收完全、快速,几乎全部转化为阿昔洛韦和缬氨酸。这一转化过程可能通过人体肝脏中伐昔洛韦水解酶的分离酶来完成。1000 mg 伐昔洛韦中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为54%,并不受食物影响。500 mg 伐昔洛韦,每日2 次给药时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比伐昔洛韦200mg,每日5 次给药时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高2.6 倍。伐昔洛韦1000 mg ,每日3 次口服给药后,阿昔洛韦每日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比与伐昔洛韦800 mg,每日5 次口服给药后的AUC 值高2 倍。伐昔洛韦500mg 每日2 次用药后,阿昔洛韦的Cmax 和每日AUC 分别比伐昔洛韦200mg 每日用药5 次的预测值高4 倍和1.8 倍以上。单剂服用伐昔洛韦250 -1000 mg 后,阿昔洛韦的平均峰浓度为10-25 μM (2.2-5.7 μg/ml),平均达峰时间为用药后的1.5 小时。伐昔洛韦的血浆峰浓度仅为阿昔洛韦的4%,平均达峰时间为用药后的30-60 分钟,用药3 小时后血药浓度降低到可检测水平以下。单剂和多剂用药后,伐昔洛韦和阿昔洛韦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阿昔洛韦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很低(15%)。伐昔洛韦单剂和多剂用药后,阿昔洛韦的血浆清除半减期约为3 小时。尿液中伐昔洛韦原形的量不到摄入量的1%。伐昔洛韦在尿液中主要以阿昔洛韦和已知的阿昔洛韦代谢产物9-羧甲氧甲酯鸟嘌呤(CMMG)被清除。病人中的药代动力学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对口服本品后的伐昔洛韦和阿昔洛韦药代动力学特征没有明显影响。HIV 感染的病人单剂或多剂口服伐昔洛韦1000mg 或2000mg 后,阿昔洛韦的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特征与健康人相比无明显变化。

6,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哪些各代表什么含义

药代动力学参数:1. 药峰浓度(Cmax)  给药后出现的血药浓度最高值。该参数是反映药物在体内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2. 达峰时间(Tmax)  给药后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该参数反映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吸收速度快则达峰时间短。 3. 末端消除速率(Ke)  末端相的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常数。将血药浓度取对数,对时间作线性回归后所得斜率值的负数为末端消除速率。 4. 末端消除半衰期(T1/2)  末端相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该参数直观反映了药物从体内的消除速度。末端消除半衰期在数值上与末端消除速率互为倒数,即: 末端消除半衰期=0.693/末端消除速率。 5.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血药浓度曲线对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该参数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暴露特性。由于药动学研究中血药浓度只能观察至某时间点t,因此AUC有两种表示方式: AUC(0-t)和AUC(0-∞),前者根据梯形面积法得到,后者计算式: AUC(0-∞) = AUC(0-t) + 末端点浓度/末端消除速率。 6. 清除率(CL)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单位一般为L/h。该参数是反映机体对药物处置特性的重要参数,与生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清除率根据剂量与AUC(0-∞)的比值得到。 7. 表观分布容积(Vd)  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例常数,单位一般为L。该参数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广窄的程度,数值越高表示分布越广。表观分布容积在数值上由清除率与末端消除速率的比值得到。 8. 平均驻留时间(MRT)  药物分子在体内停留时间的平均值,表示从体内消除63.2%药物所需要的时间。当药动学过程具有线性特征时才能计算该参数,其数值通过AUMC(药物与时间乘积对时间t的积分)与AUC(0-∞)的比值得到。 9. 生物利用度(F)  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生物利用度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前者用于比较两种给药途径的吸收差异,计算公式为: F = (AUC_ext*Dose_iv)/(AUC_iv*Dose_ext)*100%,其中ext表示血管外给药,iv表示静注给药,Dose为剂量。后者用于评价两种制剂的吸收差异,计算公式为: F = (AUC_T*Dose_R)/(AUC_R*Dose_T)*100%,其中T和R分别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

7,糖皮质激素的药动学特点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消除主要在肝脏。首先进行经基化,其次是结合反应,最后代谢产物自尿中排出。通过粪便和胆汁的排泄很少。 特殊情况下的药代动力学 1.肝脏疾病 尽管肝脏疾病对泼尼松向泼尼松龙的转化影响不大,但由于泼尼松龙的肝脏清除率降低,使得这一转化失去平衡。因此,有严重肝脏疾病的患者,泼尼松龙的血药浓度偏高。低蛋白血症患者使用泼尼松龙时不良反应增多,这可能是由于严重的肝脏疾病导致泼尼松龙的血药浓度过高所致,而不是由低白蛋白血症自身引起。 2.肾脏疾病 泼尼松或泼尼松龙以原形从肾脏排泄相对来说并不重要。慢性肾衰竭以及经过肾移植的患者可使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浓度增加。肾病综合征患者以及血清白蛋白浓度过低的患者,其泼尼松龙的总浓度下降,但游离药物浓度不变。 3.老龄 年龄与泼尼松龙的肝、肾清除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年龄越大,游离的泼尼松龙浓度越高。对于老年患者,口服泼尼松的生物利用度以及泼尼松和泼尼松龙之间的相互转化作用似乎没有改变。 4.甲亢 由于甲亢患者的吸收减少,肝脏清除率增加,其血浆中游离型和结合型泼尼松龙的浓度均明显低于正常人。 5.怀孕和哺乳 据报道,糖皮质激素可使胎儿生长停滞,但这一发现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其畸胎发生率并不比背景人群高,且动物实验中发现的口裂情况增多的现象在人体用药时并未出现。总之,孕妇对糖皮质激素有良好的耐受。胎盘能将泼尼松龙转化成无活性药物泼尼松,结果导致母体与脐带中拨尼松龙的血药浓度比为10:1.相比而言,地塞米松可透过胎盘,使胎儿与母亲血药浓度相似。因此,如果治疗对象是母亲而非胎儿,应该用泼尼松或泼尼松龙;而地塞米松用于针对胎儿的治疗,如治疗胎儿心肌炎或预防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俗称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属甾体类化合物,在脑垂体分泌的促皮质素(acth)的调节下,由肾上腺束状带合成、分泌,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均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甾核(图1),不同的糖皮质激素因为其分子结构的变化,使药物的活性、药效和药物动力学特征各不相同。人体内源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糖皮质激素最主要的是氢化可的松,而可的松或泼尼松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必须经过在肝脏生物活化还原为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才产生生物活性。
文章TAG:药代动力学特征怎么写药代动力学动力动力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