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设计 > 范文大全 > 公西华在因材施教中怎么的说,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公西华在因材施教中怎么的说,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17 03:04:40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我觉得是讲到 素质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2,麻烦解答一下孔子对曾皙两个问题的详略不同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

因材施教!子路的回答是符合自身特点,勇猛、直率,还有点小可爱!治理军队,雄霸一方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孔子的笑,不是笑仲由说大话,而是笑仲由的莽撞脾气,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是要追求礼制的,讲究以“礼”治国,尤其是周礼,那才是王道之治,仲由的强军勇士,只不过是霸道的一种而已。对于冉有的回答,孔子也是不满意的,尽管没有明确回答出来,但我们从“吾与点也”能窥其一斑。尤其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显然是没有实现王道之治的信心嘛!事实也是这样,冉有做了季氏宰,对季氏还是恪尽职守的,甚至为季氏敛财,让孔子愤怒,号召弟子擂而攻之。但冉有还是为孔子的归鲁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的。对于公西赤,他就是一个外交的料,《论语》中有记载他出使的言论的。曾皙,我以前曾说过,他是属于道家隐士派的人物,近似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的,是与“大同”思想相近的。时间关系,浅谈到这里,如有疑问,提供探讨!
因材施教这是孔子教人的最大特点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麻烦解答一下孔子对曾皙两个问题的详略不同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

3,论语中描写公西华的句子

《论语.先进》最后一段中有描写公西华的句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段话中的“赤”也是公西华,公西华名赤,字西华。孔子是其老师,作为长辈,对晚辈是直呼其名的,所以,孔子称公西华为“赤”。

论语中描写公西华的句子

4,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仕之仁者 对世人的影响

此句为子贡向孔子询问怎样使行仁德,孔子大概是针对子贡的缺点,即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来教导子贡。子贡的这一特点可能与他经商有关,在经商重要和各种阶层的人打交道。 我们知道孔子教育的特点是因材施教,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求问“闻斯行诸”这个同样的问题,孔子根据两个人的特点作出不同的回答,即对子路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对冉求的回答却是:“闻斯行之”。公西华对此提出了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有也兼人,故退之。”可以想见孔子在教育弟子方面的良苦用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与“磨刀不误砍柴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把从政者与士、大夫的交往看作是工匠选择自己的工具,更是为了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敬奉贤者,结交仁人,这是首先需要做到的。
【原文】  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译文】  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 其中的邦就是国家的意思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体现什么教学原则

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就不敢在我面前随便说话,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夸口)说能够做到(怎样怎样),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慢了,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为诸侯做小事,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

小题1:要求:不退缩,不过度冒进,进退适中;教育方法: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小题2:示例一:赞同孔子的教育观。甲文中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止或鼓励的不同教育方式,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唯一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才是符合客观规律和有效的教育。示例二:赞同文中钱文忠教授提出的“惩戒”教育观。家长、教师出于各种原因一味对孩子、学生宽容、迁就、忍让,这种现象正呈蔓延趋势而影响教育和整个社会,适当合理的惩戒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有效手段。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从材料中的“故进之”“故退之”中的“进”和“退”,可以看出是“约束”“鼓励”,前提是“求也退”“由也兼人”,正是 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因材施教。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明确二者的教育观,孔子是“因材施教”,钱教授是“惩戒教育”,选出自己的观点,分析其利弊,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小题1:《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实践主要是:因材施教。冉求人谦虚,缺乏闯劲,遇到事情,孔子便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总喜欢抢在别人前面,遇到事情,孔子让他征求父母和兄长的意见后再去做。他能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施以不同的教育。他认为中等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而中等以下的人,便不可给他讲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3分)小题2:中庸思想,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激进,要进退适中。(3分) 小题1:试题分析:“中人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意思是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很明显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观点。小题2:试题分析:揣摩文中“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句话的意思(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就可评价出体现了孔子中庸的思想。

7,大教育家孔子中因材施教体现在哪

回答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作为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基础。他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 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 三、根据学生个体智力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还必须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深的学问。他主张对于智力不同的人分别实施教育,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 四、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的深远影响。 我个人以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自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几乎每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且加以补充完善发展。 孟子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对有的学生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入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足亦教诲之而己矣”。“教亦多术”,一切因人而宜。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
文章TAG:公西华在因材施教中怎么的说公西华西华因材施教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