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作文 > 怎么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我能为保护生态平衡做些什么

怎么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我能为保护生态平衡做些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10 08:59:56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我能为保护生态平衡做些什么

做些保护森林,不乱杀动物

我能为保护生态平衡做些什么

2,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1、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2、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3、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4、保护草原,合理放牧。5、热爱大自然;爱惜动植物;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扩展资料:维护生物群落里的每一种生物平衡非常重要,每种生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我们要维护生物群落的平衡;其实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 建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模拟、阅读等方法,理解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规律和关系;认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3,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不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多植树,保护生态平衡!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4,怎样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上述定义表明: (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条);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5,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态平衡100字

第一,热爱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第二,爱惜动植物,保护生态平衡。第三,优化生产方法,防止环境污染。第四,发展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合理利用那些“不可再生产的资源”(如煤、石油、金属、矿藏等)。)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更高发展阶段的开端。面对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们不应我行我素,也不必悲观失望。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

6,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1.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一般将这些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当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如工业化的兴起,人类过高地追求经济增长,掠夺式地开发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同时,工业“三废”中有毒、有害物质大量的排放,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自我调节、自我修补、自我平衡能力和生长力极限,致使全球性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物种改变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为了一时的利益,采取一些短期行为,使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物种消失,或盲目向某一地区引进某一生物,结果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澳大利亚本没有兔子,后来从欧洲引进以作肉用并生产皮毛。引进后,由于没有天敌,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以致草皮、树木被啃光,达到一种“谈兔色变”的地步。虽耗大量人力、物力捕杀但收效甚微,最后,引进了一种病菌,才控制了这场危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大量捕杀麻雀,造成某些地区虫害严重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乱捕滥杀,收割式地砍伐森林,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某些物种减少甚至灭绝,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2)环境因素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主要是指环境中某些成分的变化导致失调。随着当代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大量的污染物进入环境。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一方面会毒害甚至毁灭某些种群,导致食物链断裂,破坏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减弱以至丧失;另一方面则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例如,随着化学、金属冶炼等工业的发展,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以及烟尘等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水体的严重污染;制冷剂漏入环境中引起臭氧层变薄;除草剂、杀虫剂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导致了土质的恶化等。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改变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3)信息系统的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信息通道堵塞,正常信息传递受阻,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的改变,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都有释放出某种信息的本能,以驱赶天敌、排斥异种,取得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繁衍后代等等。例如,某些昆虫在交配时,雌性个体会产生一种体外激素——性激素,以引诱雄性昆虫与之交配。如果人类排放到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与这种性激素发生化学反应,使性激素失去了引诱雄性昆虫的作用,昆虫的繁殖就会受到影响,种群数量会下降,甚至消失。总之,只要污染物质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系统,就会有因功能而引起结构改变的效应产生,从而破坏系统结构和整个生态的平衡。当今全球性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资源锐减等。2.研究生态平衡需要注意的问题(1)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要素之间不可能存在绝对平衡。就系统中的生物成分而言,不仅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它们在数量上,甚至在种类之间增增减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各自的群落乃至种群内部亦有竞争、排斥、共生、互助等相生相克的关系不断发生。生物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不断调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生态系统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2)生态平衡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着的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平衡总是要被打破。当旧的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以后,在新的条件下,将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平衡。在这方面,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生物的进化就是不断地从一个稳定状态飞跃到另一个稳定状态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它的有序性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平衡上。生态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重要因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必然使系统的有序性发生改变,从有序状态到无序状态。在新的条件下,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通过自身组织或人工调节,使无序状态又重新恢复到有序状态。生态系统就是从有序——无序——有序,从低层次有序发展到高层次有序。因此,生态平衡不是最后的平衡,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人类正是利用这一点,不断建立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各种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3)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是保持原始状态从人类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来看,保持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是没有必要的。原始状态的生态系统所生产的物质,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不能满足现今人类社会的需要。只有遵循生态规律,按照人类的需求,对自然进行利用与改造,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高效,才能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能够达到的。例如,荒山变果园、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源。3.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然环境是生态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物体通过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维持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因此,保护自然、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便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人类只能以极少数的农作物和动物为食物来源,所以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简单的食物网络极不稳定,容易发生大幅度波动。而人类又一味地向大自然超量索取,势必将进一步加剧自身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破坏。由此可知,遏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欲望,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实际上是保全人类自身。人类也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生态规律办事。(1)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开发自然资源必须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为前提。只要重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的原则,就可以保持系统的生态平衡,同时又可以开发自然或改造环境。只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才能使自然生态系统适应外界的变化、不断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潜力。只有重视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才能避免因结构或功能的过度损害而导致环境退化的连锁反应。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必须注意保持其一定的数量和一定的年龄及性别比例。这应该成为森林采伐、草原放牧、渔业捕捞等生产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条生态原则,以保证生物资源不断增殖恢复。否则,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资源枯竭,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改造自然、兴建大型工程项目,必须考虑生态效益改造自然环境,兴建大型工程项目,必须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须顾及长远影响;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破坏后果往往是全局性的、长期的、难以消除的。例如,兴修水利既要考虑水资源的利用,又要考虑由此引起的生态因素的变化。否则,一旦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后果将不堪设想。埃及20世纪70年代初竣工的阿斯旺大坝就是例证。该坝的建成在电力、灌溉、防涝等方面带来了有益的一面,然而却因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引起了一系列未曾料想的严重后果。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流经苏丹和埃及而入地中海,在埃及入海口形成肥沃的三角洲。千百年来,河水的定期泛滥,给三角洲带来了土壤养分,冲洗了盐分,又给地中海带去了营养成分,著名的沙丁鱼即产于此地。大坝建成之后,河水不再泛滥,土地缺少肥源,盐渍化威胁日益加重。同时地中海也因缺少养分来源,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生产受到损失,沙丁鱼的产量由未建坝时即1965年的15000吨降到1968年的500吨。水库完工后的1971年几乎不产沙丁鱼了。此外,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当地的生态条件,使得血吸虫病和疟疾患者都增多了。阿斯旺大坝虽然有利于埃及的工农业生产,但也使埃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如葛洲坝的建立,忽略了鱼、蟹等的回游生殖规律,后来经一些生态学家建议,采取人工投放鱼苗并辅以相应的其他措施,才保证了长江流域的渔业生产。因此,对于重大工程必须审慎从事,事前应充分论证,像三峡工程一样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生态平衡破坏的后果,并尽可能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3)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输入系统的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循环反复利用。在经济建设中运用这个规律,可以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三废”物质资源化、能源化和无害化,减少对环境的冲击。总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只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保持或恢复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7,维护生态平衡要从哪几个方面做起

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维持生态平衡就是维持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保护相对稳定.应该多种树,不用化学物质及材料,少用塑料袋,合理运用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动物等等.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人类需要做到:第一,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第二,爱惜动植物,保护生态平衡.第三,优化生产方法,防止环境污染.第四,发展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8,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上述定义表明: (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条);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9,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首先我们要摆正我们人类在自然界的中位置,不是操纵者,而只是栖居者。只有明白这点,我们就能更好的保护我们所处的环境,保证生态平衡了。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上述定义表明: (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条);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10,怎样维护生态平衡

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和生存环境 而他们的食物有需要食物或生存环境 首先没有满足这个苛刻要求的地方 其次这样会打破当地的生物链 连锁引发生态危机 这种事发生很多遍了 你未必一定要让他们生存下来 生物有被淘汰的 有新诞生的 虽然人类破坏了生物链 但每一次生态灾难都让各种生物有了更强的适应和生存能力 所以 我认为 虽然物种越来越少 但现有的生物也越来越容易生存 越来越简单的生物链会省去很多麻烦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自然以它的过程、力量影响社会,直接、间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人的生存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而是通过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来获得。人由于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人类应该调节自身行为,积极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使自然界能长久、充分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道德认识与调节的范围局限在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自然的能力,使人与自然的冲突空前尖锐起来。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各国都在日益重视一个新的道德课题——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探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价值,对于我们把握人类道德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关系道德价值的现实基础 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价值,是指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的意识和行为具有的道德意义。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具有道德价值,反映并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之所以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和可能,是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这一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广义上是指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与物质、宇宙同属一个概念;狭义上是指与人及人类社会相对应的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物质条件。“人”这一概念,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及人的总体“人类”。人既是“自然的直接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我们是从这两者的统一,并着重从人的社会属性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价值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①。而人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就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确定自己的恰当位置。 第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影响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中,不论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现象、地理、气候和生态平衡等),还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效能发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矿产、燃料、水资源等),都对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自然条件首先是以它的过程、现象、力量来影响社会,直接间接地由它们本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文明进步提供所需要的资源,保证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积极的方面永远是人,是人以自己的活动决定着这种相互关系的性质。例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正按照自己的目的越来越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引力、潮水涨落等,对矿产、燃料、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进步是与社会对自然现象利用的不断增加相联系的。但是,这本身也就增加了人对自然条件(如储藏的煤、石油、金属、保存完整的生物层等等)的依赖。因而,在社会进步的条件下,人们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然环境,如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等,对人类社会长久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离开这些必要的自然条件,人类社会便无法生存和发展。 第三,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人类是从自然界获得自己生存资料的。不过许多重要的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必须以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来获得。因而,生产劳动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但是,人们在具体条件下的生产劳动,由于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着只顾追求眼前利益,忽视人类长久利益,盲目损坏和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当代社会人与自然冲突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求人们在生产劳动,乃至全部社会生活中,应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对待自然的盲目行为。牢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明确提出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进行“合理调节”的重要思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不仅表现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表现为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促进人类与自然界的互补。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了“人化自然”,推动了自然界的进化,这种进化又反过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不论人类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必须保护或再现人的生命所需要的多样化的自然条件,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调节人类自身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以“合理调节”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道德调节。“人—自然”道德就是在上述人与自然关系与人类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人类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的认识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对“人—自然”道德还处在比较零碎的、朦胧的认识中。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人的活动范围和影响自然的能力空前扩大了,促进了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深化,使“人-自然”道德最终形成。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把以往人与自然之间潜在的利益关系更充分地显露出来,赋予人们对人与自然、劳动与道德、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以全新的目光,使人们更自觉地认识到,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和谐关系的迫切性,从而把道德调节的范围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关系道德的特点和社会职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积极的、占主导方面的是人。道德活动的主体是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具有合理调节相互关系的全部责任和义务。在人与自然发生冲突时,人类不能把责任推给没有知觉、没有灵性的自然界,只能发挥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它如同整个道德一样,受社会精神生产一般规律的支配,使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自然”道德观念,受一定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从而使人们的“人—自然”道德观念受到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利益的羁绊。但是,“人—自然”道德毕竟与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有区别,它比现有一切其他社会道德更具有人类共同性。第一,它合理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道德责任。第二,“人-自然”道德所反映的现实关系,是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发生冲突并加以调节的反映。第三,“人-自然”道德所反映的现实关系,要人们调节和维护的是“人类共同利益”。 “人—自然”道德的人类共同性,不仅表现在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共同利益上,而且具体表现在它的共同道德准则、规范、戒律上。在“人-自然”道德准则、规范的共同性中,体现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基础上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生存智慧”。“人-自然”道德是人类用精神的形式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法,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人-自然”道德总是从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整体的责任和利益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和对人们行为的特定要求,并借助于一定道德观念来表达认识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交往的社会实践是“人-自然”道德认识职能的基础。“人-自然”道德的确立,把人与自然交往中的行为,区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善的和恶的、应该的和不应该的。“人-自然”道德从实践的意义上帮助人们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价值,以选择正确的行为和文明发展的道路,一个人认识了“人-自然”道德的合理性 ,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按照从善避恶的原则,在自己的实践中为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完善的自我人格而努力。 “人—自然”道德调节职能的实现,需要社会的整体活动,更需要社会个体的活动,并通过社会和个人的努力,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外在行为。“人-自然”道德调节职能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以及传统习惯的力量来实现的。社会舆论是影响和调节人们对待自然行为的外在力量,它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鼓励或抑制人的行为方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人-自然”道德的要求,有益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时,社会舆论就会激励他保持和发扬这种行为;反之他的行为就会受到来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批评和谴责,促使其纠正不道德的行为,重新认识和选择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从而实现调节职能。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形成的内在道德信念,是基于个人对道德义务真诚的信服和强烈的责任感。个人深刻的道德认识, 灼热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铸成的比较稳固的道德信念,是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据以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在动力,也是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评价自己和他人对待自然行为善恶的尺度。 “人—自然”道德还具有教育激励的职能,它能通过“人-自然”道德的教育、评价、激励等方式,树立人与自然交往的行为标准和理想人格范型,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社会道德风尚,培养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应有的道德意识、行为和品质。“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励职能,是在对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态度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实现的。其目标,是使人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超越自私或浅近的视野,以社会集体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判断行为价值,作出合理而高尚的自我选择。 “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励作用,在于它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唤醒并引起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人们懂得什么是善德,什么是恶行,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有益的,分清是非美丑,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励作用,有利于使人们扬善弃恶,积善成德,自觉成为大自然的善良公民。
文章TAG:怎么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怎么保护生态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