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作文 > 古诗文本解读怎么写,古诗文赏析怎么写

古诗文本解读怎么写,古诗文赏析怎么写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15 09:05:10 编辑:八论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古诗文赏析怎么写

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意象,再阐述作者情感...

古诗文赏析怎么写

2,诗歌鉴赏怎么写

诗歌的赏析主要是三个方面:时间,人物和环境。 时间就是要了解这首诗创作于何时,是在什么时代写的,了解时代背景,就可以很好的知道这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也就是他们诗歌中蕴含的精神。 人物是要了解这个作者以及诗歌中所提及的人物等,最主要的还是作者,而且很多诗歌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假借别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感情。 环境就是结合诗歌前后上下的文段,了解是在什么特定的环境下让作者有了如此的灵感,同时环境也是作品意境的体现。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烛火曳曳,这些都是作者寄托感情的地方。 最后就是组织语言,有条理,有文采的将诗歌的赏析写出来。

诗歌鉴赏怎么写

3,怎样解读古文

我们如何解读古文名篇?   中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灿若繁星。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文名篇不胜枚举。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解读离我们遥远的古人们的这些名篇佳作?观看了江苏两位老师的视频课《诗经》,又浏览了老师们的一些作业和评论,各抒己见,异彩纷呈!这里以《诗经》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诗经》作为比较早的的一部作品,我们对它的了解是有限的。文中各篇的解读也是后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演绎的。"有一百个莎士比亚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尽管现在有比较统一的文意理解,但差异仍是存在,有的争议也未停止。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们独到的理解与见解,摈弃"一言堂"和"唯师论"。"唯书论",让学生先自己读自己体会,不要急着看课下注释和参考翻译书,在学生自己的理解。思考过程中,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索中,畅所欲言,发表各自高见。老师作为指点迷津的主持人,适时呈现与文章相关的图片,画面,配乐诵读,文意理解等,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体会。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有疑惑就有质疑,有问题就有解答。求同也存异!说不定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里会涌现出一些文学评论家和研究家呢!教无定法,法无定论,学无止境,追求永恒!我们的文学前辈大概也希望后人能不断地探讨他们的作品而不是一锤定论吧?   教学中还有个问题不太好解决,怎样让我们的学生能尝试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课堂上勇于表现自己?现在的学生,依赖性太强也太懒!课下玩得活泼,课上学的安静。是老师没给他们机会还是他们不能抓住机会?都应思考。

怎样解读古文

4,古诗赏析词 怎么写啊要500字的 随便1首古诗

  杜牧   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5,古诗解读

李广非常有胆略。有一次他出门打猎,晚上回来时看见路边草间有一头老虎,李广毫不畏惧,张弓搭箭,一箭射去,这种那老虎的脑袋。天亮后,他让手下的士兵去把老虎抬回来,结果士兵们发现那竟然不是老虎,而是块坚硬的大石头,箭已经深深地扎在石头里面了。 唐代诗人卢纶猪们写了一首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描写了“飞将军”李广的 ,表现了李广的的箭术高超和无比的神勇,所以才会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诗句。 注解】: 草惊风:风吹草丛,以为有猛兽潜伏。 【韵译】: 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 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 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在《史记》中才只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一经诗人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不正有些象化稻粱为醇醪吗

6,如何进行文言文文本解读

江苏朱庆和 《大纲》与《考试说明》提出“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总的要求,按语文考试的能力层级将文言文分为“理解”(Β级)和“分析综合”(C级)两项。那么,如何轻轻松松学习文言文呢?科学实践表明:培养兴趣,掌握规律,驾御工具是快乐学好文言文的基本途径。 培养兴趣——寻古探幽,阅世人间。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近几年大多以人物传记为主。其中,各具个性的人和事,很能激发同学们知人论世的兴趣。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之一,是认知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更是发明创造的智慧源泉。文言文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就能乐于学、“我”要学,因为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本身其“趣”无穷。例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文言阅读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又如,2005年高考江苏语文卷文言阅读节选自《新唐书61阳城传》:写阳城宽厚待人。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为了不使那人难堪,自己躲开了;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半路上,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再如,2005年湖北卷选自蒲松龄《武技》: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等等。读这样的文言文,故事热闹非凡,让人心弛神往。有的生世沉浮、命图多舛;有的德高望重、忠孝双全;有的滑稽可笑、聪明智慧等。 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关键在于诵读。平时学习要做到正确、流畅、传神地朗读,并注意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和谐,也可以个性化的朗读,模仿像学者文怀沙那样来唱读: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平静舒缓,时而爱意柔和,时而悲伤低沉,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如果能在熟读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背诵二十篇左右的文言篇章或精段,这样文言语感自然形成了。只要用兴趣调动自己学习文言文的内趋力,尝到“学会”与“会学”的甜头,那么,就会顺其自然地进入寻古探幽,阅世人间的境界。因此,“兴趣”是芝麻开门的一把金钥匙。掌握规律——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如果把《考试大纲》比成“纲”,那么,文言文阅读从“理解”与“分析综合”这两个层面的知识点就是“网”了。1、明确《考纲》,纲举目张。熟练地掌握《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同时,文言句式和用法,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译中考查,所以,还得系统掌握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结合文言语法功能还要明确“词类活用”的几种情况: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另外,相对于现代汉语常式句型而言的“宾语前置”、“定语、状语后置”,“省略”、“倒装”、“被动”句式,在学习中要强化训练。2、提纲撒网,有的放矢。高考试题一般围绕下列六个知识点:(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的理解;(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6)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第8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其中B选项为原题答案。“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第一个“焉”字是语气词,可作“吧”讲,第二个“焉”是代词,相当于“之”。又如,2005年辽宁省卷第11题,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不恒其业恒:固定 B.可以喻大喻:比喻 C.道能讽之讽:背诵 D.遽命道对面草词遽:立即。此道题原题答案为“B”。文中的义项应是“知道”、“了解”、“明白”的意思。譬如,2005年浙江卷第15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盖当时视他驿为壮。(2)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3)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分析:(1)“盖”为发语词,不译,“视……为”相当于现代汉语“比……为”介宾短语作状语。译成“(褒城驿)在当时比其它驿站更为壮观。”(2)省略主语“宾客”;“宁……耶?”即现代汉语“难道……吗?”译成:(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3)“远者”、“近者”的“者”依附在形容词后为名物代词;“一更”、“再更”的“一”“再”的数词应移位做“更”的补语。译成: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此外,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切合题意,做好“分析综合”题。驾驭工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文言文,要通过勤查工具书做好知识积累。首先要解决古奥难懂的文言词句,其次,分清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特点,再就是扫除古代典籍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的陌生化造成今人的阅读障碍。因此,查阅工具书既能快速解决疑难,又使得时间经济,提高学习效率。尤其不能忽视我们的教科书,要充分利用手头的学习资源。如人教版第一册《文言实词的特点》;第三册《词类活用》、《文言常用句式》等;特别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学生最为实用,应该人手一册,作为必备的工具书,爱不释手,经常查阅。

7,怎样写古诗鉴赏啊

傍晚的云霞散去,夜色渐浓,周围渐由朦胧而昏暗。唯余明月高悬于茫茫苍穹之中。万籁俱静,天地沉寂,但看皓月当空,倾洒银辉。寒气亦顺着清光散漫,飘荡于四野,一丝一缕地渗入诗人的心...... 如此美丽的秋景,如此美丽的月色,却美得让人心痛。因为这样的美不知今生今世是否能再看到了——月光长在,亘古不变。可我呢?诗人的问题也是所有人的问题!面对时间长河,回首往事,不禁百感交集:此生此也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河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白日的喧嚣掩去了生命的真实,人们在虚浮的幻象中行走。而当黑夜来临,暮色渐渐收尽,凉意暗生,月亮无声无息地转过了中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时间静静地又是一刻不停地游走,把所有的存在变成了虚无。当一个人站在这黑夜之中,面对着亘古如斯的宇宙,生命是何等的脆弱渺小,只不过是瞬间的存在;今宵的月色固然美丽,却只是一瞬间的拥有,此后如何,无人知晓。在短暂的圆满之后,是数不尽的未知的日子,还得继续承受着生之痛苦,偶然的希望伴随着无数的失望。苏轼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面对天地的无穷无尽,陈子昂痛切地感受到了存在的虚幻与孤独,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依无靠地行走于时间的长河中。苏轼是孤独的,短时的欢乐换来了长久的漂泊:“明月明年何处看?”月或许还是同样的月,但处境已完全不同了,语中显出了无限的苍凉。“却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时间悄悄地改变了一切,包括所有的青春热情,甚至也淹没了对流逝的喟叹。“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浩叹的苏轼成为了过去,异时的人却又在为他浩叹,时间无声无息却冷酷地洗刷着一切痕迹。但是,人类却不是消极地存在着的。自然是永恒的,但它却是无生命的;人生虽然短促,却充满了对生命的追索沉思,丰富着所拥有的每一天,由此消减了死亡的虚无。在他对生命进行反思扣问的那一刹那,他与永恒的自然取得了平等。在思考的瞬间,苏轼是真切存在的。而他的思考与感受在后来人身上得以延续,他的生命也因之得以延续;作为个体的人,苏轼是孤独的,但由他和千千万万个体代代相传构成的人类整体却与时间共存。若能作如是想,苏轼定会欣慰地微笑吧?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⑨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二、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三、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3、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4、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5、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6、其它 构思精巧 、新颖、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 、层次分明 四、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文章TAG:古诗文本解读怎么写古诗文文本解读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